内容详情
2024年05月13日
扬州剪纸
◆袁益民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专门为一位扬州艺人赠诗一首:“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品读郭沫若的诗,我们就可以知道,出现在他诗中的这位扬州艺人,就是张永寿,扬州剪纸艺术家。郭沫若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赞颂了张大师的剪下功夫:剪出百花,呈现春秋,唤来春风满神州。
郭沫若的这首诗,其实也是对扬州剪纸艺术的生动写照和热情赞美。
中国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产生出神入化的镂空效果和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汇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剪纸艺人所创造、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民俗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装饰等多重社会价值。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了纸之后,剪纸技艺就开始在民间萌芽。而剪纸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到了隋代。人们用剪刀在纸上剪出简单的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于是剪纸就开始用来点缀生活空间,比如床头、墙面、窗格等。隋炀帝三次下扬州,在扬州大兴土木,建筑奢华的离宫别馆,纵情享乐。他在扬州城西建造了上林苑,搜罗了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每当夜幕降临,隋炀帝就会左拥右抱貌美如花的宫女们在园中嬉闹、游玩。即使到了冬天,隋炀帝依然兴致勃勃耽游园中。但是,此时的园苑中树木凋零、花容失色,池水结冰、百兽蜷缩,可谓“大煞风景”。这不要紧,隋炀帝有办法,他命令心灵手巧的宫女们根据民间剪纸的样式,用彩色锦缎剪成花朵、枝叶,挂在枯树上;隋炀帝还让宫女们剪出荷花、菱蓬、香藕等水中植物,放在水池中。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用珍贵刺绣产品当作树叶,制造满目葱郁的景象。剪纸和刺绣的作用,在这里异曲同工。隋炀帝利用宫女们的巧手将冬日的行宫布置得如同春朝夏晚般景色艳丽,风光明媚。我们不去评价隋炀帝,仅仅从剪纸为花为叶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到,扬州剪纸在当时已经到了出神入化、以假乱真的地步,技艺的高超可见一斑。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不属于帝王的专利,在民间已经相当普遍,相当流行。在唐代,扬州人流行用剪纸作品迎接春天的到来。剪纸艺人们剪出千娇百媚的花卉、光芒万丈的丽日、欢腾活泼的瑞兽、吉祥喜气的鱼鸟等,装饰于门、窗、墙、几以及农具上,营造欢乐温馨的节日气氛,表达祈安纳福的美好心愿。那时的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扬州民间艺人剪出纸人、纸车、纸屋、纸马及纸钱等,用于祭祀活动。晚唐诗人、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述:“立春日……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写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就反映了这种民情风俗。在扬州地区,这种民间风俗直到现在,还能见到。
明清时期,扬州剪纸继续在民间风俗中大显身手。如逢年过节剪制喜庆图案,吉祥图案,到处张贴、悬挂。新婚大喜,花轿上也张贴了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寓意多子多福的莲子,寓意百年好合的百合,寓意大富大贵的牡丹,寓意家庭兴旺的石榴,寓意美好前程的鲤鱼跳龙门……什么吉祥什么喜庆就剪什么。这些花样图案,不仅在妇孺、闺秀中盛行,官宦、士人、商贾也非常喜欢。
明末清初的包壮行,不但是很有名气的画家,还是泽被后世、影响深远的剪纸艺术家。他将具有浓郁文人气息的剪纸用在灯彩上,创造了“包家灯”,开辟了扬州剪纸新的历史。他的这一创造,直到今天还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那时,以剪纸为业的民间艺人,人们称之为“剪花样子的”。他们能根据“客户”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预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剪出千姿百态、各具内涵的作品来。比如福禄寿喜、生意兴隆、金榜题名、六畜兴旺等等,都是吉兆。老年人最喜欢多福多寿,艺人们就剪一幅“福寿三多”图,上面一只蝙蝠与仙桃、石榴和佛手形成一个组合。而针对做生意的人家,艺人们就剪一幅“事事如意”:四只柿子长在一个如意上。若面前是一对新婚夫妻,就剪一对龙凤,意为龙凤呈祥……
聪明灵巧而又有艺术天赋的艺人们,为自己“剪”出了一条谋生之道,养家之道,也“剪”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扬州剪纸也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扬州剪纸传到日本,大受欢迎。日本的民俗剪纸多出现在寺院、神社和丰收庆典等活动上。人们在长长的绳索上悬挂着一排排成串的剪纸作品,随风飘荡。日本剪纸的风格与中国剪纸、与扬州剪纸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作品构思上,多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如象征长寿的龟,象征吉祥的鹤,象征夫妻恩爱的对鱼等。1980年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在扬州各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扬州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扬州剪纸艺人特地创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刀法细腻,画面庄严;宝塔巍峨冲霄,人物纤毫毕现。赵朴初先生特别欣赏这一套作品,专门写了《忆江南》词一首,其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词句既援引了千年民间风俗,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深切怀念之情,“神工剪纸”又情真意切地赞美了扬州剪纸艺人的高超技艺。
这里还要说到扬州刻纸。扬州刻纸与扬州剪纸同根同源,也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什么是刻纸呢,简单地说,就是刻纸艺人用刀在纸张上刻下图案。我们过年时挂在门檐下的大红“挂乐”,就是刻纸作品。刻纸与剪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它们的不同,这样说吧,扬州剪纸的图案以四时花卉最多,而刻纸呢,可以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情节丰富的故事,旖旎烂漫的风景;尤其神奇的是,刻纸艺人寥寥数刀,就能将名楼名塔名桥名街呈现在纸上。扬州刻纸通常有“黑白”“彩色”“套色”“笔彩”四种。技法上有阴刻、阳刻及阴阳结合等处理方法。“套色”“笔彩”作品最为复杂也最见功力。
扬州剪纸如同中国的写意画,不要面面俱到,讲究以少胜多。绘画中所要表现的疏密、刚柔、虚实、远近、枯润、大小、动静等,剪纸艺人们能够通过轮廓、线条呈现出来。扬州剪纸(刻纸)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扬州剪纸技艺的鲜明特征: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扬州剪纸的气质就同扬州这方土地一样,清秀、精致、典雅、灵透。
清代嘉道年间的扬州,包钧是最负盛名的剪纸艺人。包钧的作品赋色雅秀、画面高逸,刀法细腻、细节逼真。他剪出的花、鸟、鱼、蝶,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神剪”。与包钧同时代的钱塘诗人陈文述在《画林新咏》中对包钧的剪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包钧继承并发展了前辈艺人包壮行剪纸的文人品格,融诗、书、画、印、剪、贴于一体,文人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将扬州剪纸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现今镇江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包钧剪作品《夭桃图》中,字迹清晰、画境清新、诗意清远。
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当代优秀代表。他出生于一个剪纸艺人世家,从他的高祖父开始,张家以剪纸为业,时间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到他这一代已是五代传人。张永寿的祖父张万国、父亲张金盛都是著名剪纸艺人。到了张永寿,张氏剪纸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张永寿剪出的花朵、鸟兽、虫蝶,都形神兼备,生机勃勃。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著名的“三百”剪纸集,即《百花齐放》(本文开头提及,诗人郭沫若出版的诗集《百花齐放》,收录了一百零一首百花诗,张永寿为每首诗配了一幅剪纸作品,令郭沫若十分感动、欣赏,于是以诗相赠)《百菊图》《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张永寿推动了扬州剪纸从装饰性提升到艺术性,使扬州剪纸的审美精神步入了更高、更宽、更为高端的大雅之堂和艺术境界。如今,我们在各大艺术院馆和展览场所,常常可以看到装裱精美、格调高雅的剪纸作品,以绘画的形式展出给公众欣赏。剪纸达到这样的盛况,张永寿功不可没。
2006年5月20日,扬州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落成。
张氏剪纸的传人张秀芳大师,在中国民间剪纸界大名鼎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秀芳的剪纸作品秀丽灵动、细腻逼真、刚柔相济,既满蕴画意,又似一曲曲温婉动听的扬州民歌。她的代表作有《烟花三月》《鹤舞云霄》等。其中,《鹤舞云霄》获中国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
张氏剪纸的另一位重量级传人张慕莉大师,擅剪四季花卉以及装饰图案、鱼虫、动物等。她的作品清新秀丽,典雅大方,沉静含蓄,线条繁复而清晰。她的代表作《百骏图》《国色天香》《喜上眉梢》等曾获全国性大奖。
此外,作为传承人的蔡千音、熊崇荣、翁文等,也为扬州剪纸技艺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