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7日
廖帆:为生命护航 当好医疗救治“摆渡人”
廖帆执行运送危重病患任务。
疫情防控期间转运患者。
廖帆练习心肺复苏。
医院里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们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但他们与医护人员一起,时刻整装待发,冲锋在一线。在每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手握方向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他们就是救护车司机。
今年59岁的廖帆,是仪征市人民医院一名资历深厚的救护车司机,从业以来,他不忘初心、兢兢业业,用责任和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A 将工作做细 23年跑遍大街小巷
2023年2月2日早晨7点45分,完成交接班的廖帆刚换好工装,手机铃声就急促响起,他条件反射地一边往救护车跑,一边说:“收到,马上出发!”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医疗救治的黄金时间有限,我们要求接到电话3分钟内必须出车。”廖帆说,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早到一分钟,患者就多一份希望。
“我以前开过货车、公交、小车,每天都在路上跑,但第一次驾驶救护车的时候还是不习惯。”2000年以前,廖帆在南京当司机,开车最大的要求就是稳,这意味着他只要按部就班正常行驶就行。之后,廖帆转行成为救护车司机,救护车驾驶除了稳还要快,争分夺秒是常态。
为了确保出车速度,工作23年来,廖帆跑遍了仪征的大街小巷。接到任务,知道目的地后,他便会根据时间点,判断出哪条路不堵车,哪条路更近,综合选择出一条最节省时间的路线。平时,他也会格外留意小区楼号,很多小区只要说出楼号,他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具体位置。经过多年积累,仪征的样子在廖帆的脑子里变成了平面图,而且越来越详细,接到一个地址,往往不需要导航,他就会在脑子里自动规划路线。
B 与时间赛跑 3年出车16万公里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仪征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调派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廖帆主动请缨,肩负起转运工作,主要负责转运风险地区返仪人员、密切接触者等。整整3年时间,1095个日夜,廖帆驾驶的救护车行程达16万公里,每天平均行驶140多公里。
为保障第一时间转运隔离,廖帆处于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每次接到紧急任务,都以最快速度出发。“我没有医学背景,要说一点不怕那肯定是假的。但当时情况紧急,总要有人上,既然我能派上用场,我肯定要上!”廖帆坦言。
有段时间,廖帆负责转运境外人员,不断往返于机场、车站、码头,基本上都是长途。他全程穿戴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手套,一开就是七八个小时,期间吃不上饭,喝不了水,也上不了洗手间。每次执行完转运任务后,他顾不上喝水吃饭,立即对车辆、人员进行消杀,避免转运下一名人员时出现交叉感染,同时反复检查车辆部件,确保救护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最忙的时候,廖帆早上7点出车,凌晨3点才能回到宿舍,工作期间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护目镜使得盲区变大,开车要高度集中精神,让他非常疲惫。“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能为人民服务,我很自豪。”廖帆说道。
2020年,廖帆被表彰为抗击疫情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这份荣誉的背后除了对工作的尽职尽责,还有对家庭的疏忽愧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廖帆多次缺席家庭的重要场合。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家人会偶尔抱怨,但更多的是对他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尤其是妻子多年的支持,才让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廖帆感慨道。
C 以患者为重 身兼数职从不喊累
每次警笛声响起,都是廖帆最紧张的时刻。工作多年,这样的警笛声他已听过无数次,可依然令他心惊肉跳。廖帆说,开救护车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遇到急救患者,恨不得把救护车当成飞机开,但又要兼顾安全。不仅要开得快,还得开得稳,保证转运途中患者不能有任何大幅度的颠簸和摇晃。
因为救护人员有限,廖帆不仅要开车,还要兼任担架工,并学习专业的救护知识。急救车内的各项急救设备,他都十分熟悉。虽然每次出车都有随车医生、护士,但用车的大多是老年人,经常需要使用担架,有些患者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救治时完全靠人力抬着担架一层一层往下搬移。这时候廖帆就会挺身而出,作为主要劳力抬在担架最沉的头侧。有时楼梯空间狭隘,无法使用担架,廖帆就会把患者背下楼。偶尔遇到体重偏重、久病卧床的患者,他的手会因为过度负重导致完全脱力,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但他只是甩甩手,稍微缓解不适,便立即驾驶救护车赶往医院。当被问及辛苦不辛苦时,廖帆只是笑笑:“能把生命抢救过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争分夺秒,是120应急救援的常态。作为医疗救治“摆渡人”,廖帆用每一个日常的加速奔跑,每一个日常的暖心守候,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
记 者 杨雪婷
通讯员 张忠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