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09日
市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协商发言材料之四
用好江河文化资源 彰显滨江城市特质
◆民进仪征市委员会
核心提示
长江横穿东西400多公里,大运河纵贯南北近800公里,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拉开了江苏最重要的水系骨架,也孕育了水韵书香的文化特色。保护传承江河文化,不仅延续着深厚的历史文脉,更激荡着流淌在当代江苏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力量。民进仪征市委员会围绕本次协商议题,聚焦用好江河文化资源、彰显滨江城市特质,就我市挖掘、利用、转化好江河资源提出四点建议:弘扬一个主题,亮出最具文化特质的城市名片;借力两大战略,落实有关运河长江的国家政策;依托三个平台,再现因水而名而美的古城魅力;落实四项举措,形成弘扬江河文化的浓厚氛围。
江河文化是仪征最大的文化特色,也是我市最宝贵的资源,千年历史积淀了灿烂文明。仪征拥有扬州各县市中最长的长江岸线,古时扼大运河入江口,一江两运(漕运、盐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多项第一、唯一、之最,明证了仪征长江、运河的历史地位。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工程的当下,挖掘、利用、转化好江河资源,把弘扬江河文化作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枢带和强大促媒,我市责无旁贷、理应争先。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彰显滨江城市特质、赋能文化仪征建设方面,我市还有不少工作有待完善,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统筹谋划不够。围绕江河资源挖掘、保护、整治、利用,文化、水务、住建等部门、条线都在紧锣密鼓开展工作,但大多是各行其是、各管一块,尚未形成全市统一指挥调度、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加强,亟待市级层面引领推进。
二是保护传承不够。总体来讲,我市对讲好江河文化故事还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以南门大码头为例,原先编制的《城南大码头街区保护与复兴概念性策划与城市设计》《大码头至十二圩片区发展策划与概念性设计》,至今仍在“墙上挂挂”,南门仍是旧模样。
三是特质彰显不够。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文化资源,但无论是从空间建筑、艺术非遗还是产业文明等层面来看,江河文化元素体现都不够深、不够具体,缺乏有影响力、叫得响的项目和品牌。
四是氛围营造不够。与当前热烈的大形势相比,我市对江河文化的宣传发动、研究解读等都略显冷清和滞后,仪征本地群众对仪征江河文化知者甚少,对外交流存在感也较为薄弱,“只说扬州、不谈仪征”的情况比比皆是。
江河文化是我市特有的文化基因,借助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张扬仪征城市个性、秀出城市风格,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弘扬一个主题,亮出最具文化特质的城市名片
仪征与“扬子”之名关系极为紧密,历史上仪征一带长江段名为扬子江,此后扬子江之名越叫越响,到了近代成为长江的通称,国外至今仍将长江称为扬子江。而仪征以扬子为县名长达600余年,扬子之名流传千古,可以说,它是仪征最具文化特质的一张名片。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文旅文创新高地,首当其冲的,要对外打出“旗号”,让外地游客知晓仪征、记住仪征、想来仪征。但遗憾的是,我市还没有形成让人记得住的、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建议以“扬子名邑”“扬子江故里”为元素,提炼城市宣传口号、设计城市形象符号。同时在城区沿江适合地点如扬子江公园,建设标志性建筑,借用唐代扬子江楼、宋代天开图画楼亭之名,对外打出江河文化品牌,打造城市IP形象。
2 借力两大战略,落实有关运河长江的国家政策
在我市建设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借势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战略,机会千载难逢。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单位对接,甚至要通过努力,力争赢得高层支持,积极运作大运河后续申遗,争取早日将仪征运河相关古迹点和古运河道加入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从而加强对仪征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认真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审慎确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坚持先点后面再体系的思路,推进龙山森林公园、大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十二圩盐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最大程度地体现长江、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3 依托三个平台,再现因水而名而美的古城魅力
丰富展示平台。在大江风光带1.0版本基础上,畅通27.5公里长江岸线,恢复青山镇小河口、十二圩芦苇滩风光,提升龙山、真州、十二圩等沿线重要节点,打开“江中看城,城中观江”的观景通道,形成旅游观光滨江大道,彻底解决“滨江不见江”的问题。用好活动平台。利用资源优势,丰富皮划艇、龙舟等水上文娱体验项目,定期举办以长江、运河为主题的水上赛事,打造国内一流文体旅游活动品牌。精心创作一批长江运河主题文艺新作,市内演出、展出,展示我市长江、运河多元文化主题、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搭建产业平台。聚焦“2+2+4”产业链,主动将文旅文创产业、大数据“云”、绿色生态等契合产业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拓展相关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展壮大我市“水文化”产业规模。
4 落实四项举措,形成弘扬江河文化的浓厚氛围
健全工作机制。建议调整原有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钩联系,明确牵头部门,定期召开推进会,定期通报进展,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抓好规划编制。将长江、运河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纳入全市工作的总体布局,编制出台《仪征长江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明晰思路、分步实施,步步为营推进我市长江运河文化建设。开展系统研究。以我市专家学者为班底,与市外高校、学者合作,围绕挖掘、整合、利用、宣传等课题展开深度研究,凝聚社会共识,发出仪征声音。强化宣传推广。将《一条大河通天下》《仪征运河》等研究成果列入全民阅读推荐书目,抓好“知家乡、爱家乡”文化普及。在城市建设中利用长江、运河元素,为新建道路、建筑命名,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公园等公共空间,系统形象演绎江河文化,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江河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