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3日

高考语文试卷里的仪城精神

——渔丈人舍身义渡伍子胥

高考落下帷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一个有关高考的话题在仪征探讨得十分热烈,归其原因就是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与仪征“渔丈人义渡伍子胥”历史典故相关的考题,而这个典故恰是仪征城市精神“尚义求真”的渊源所在,伍子胥和渔丈人的故事,在仪征可谓是家喻户晓。

这道试题出现在现代文阅读Ⅱ,要求阅读冯至的《江上》材料,完成第6—9题,共4小题。其中,第4题题目为: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高考语文试题公布后,立即引起了我市宣传、文化、教育等界的关注。

我市文史研究学者、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仪征楹联学会会长高扬认为,《江上》对渔丈人的形象进行了改写,但他义渡伍子胥的形象不因小说的改写而改变。

高扬介绍,伍子胥与仪征有着很深的渊源。胥浦河的得名,是因为伍子胥曾在这里渡江。古代在胥浦河边,建有伍相祠,那是祭祀伍子胥的,苏东坡还写过祭文,有“报楚为孝,徇吴为忠。忠孝之至,实与天通”的句子。在伍相祠里,配祀一位仪征人,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渔丈人,意思是驾渔船的老者。另外还有一座“浣纱女庙”,祭祀一位姓冯的仪征女子。渔丈人和浣纱女,是为了救伍子胥而牺牲的义士。

在我市博物馆,收藏着一座刻有“伍大夫仗剑渡”等字样的残碑,这座碑也佐证着这段历史。相传伍子胥弃楚投吴渡江,是在仪征渔丈人和浣纱女的舍命帮助下成功的。历史上仪征之地,一度处于吴楚交界处。战国时,相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时任太傅的伍奢及其长子,身为次子的伍子胥从此踏上了逃亡和复仇路。在他逃亡吴国的途中,路过仪征长江处,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渔丈人。

仪征县志记载,渔丈人为保守秘密,助伍子胥成就大业,不仅将船弄沉,自己也跳江自尽了。伍子胥还曾遇浣纱女,她同样践行着仪征人见义勇为的精神,为救伍子胥不惜舍生取义。

如今,在青山镇胥浦家园小区,还保留着一段古胥浦河道,小河穿小区而过。除了河道,在河道后方还建了一个广场,取名子胥园。以文化墙和浮雕的方式介绍了整段历史故事。

作为对联专家,高扬告诉记者,他曾经创作的对联就或明或暗地写到了渔丈人,其一是悬挂于仪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门内柱的一联:尚义著春秋,高擎巨笔天宁塔;求真参日月,长逐深情扬子江。其二是悬挂于仪征河长制公园内真水亭上的一联,联曰:早知垂钓翁,乐此真山真水;犹忆浣纱女,欣然亦咏亦歌。

“仪征的城市精神是‘尚义求真’,‘尚义’二字就源自渔丈人。‘义’字,一是指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指‘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因此,‘尚义’可以理解成崇尚正义和高尚的义气,也包含有渔丈人舍身义渡伍子胥的‘仗义’。”高扬介绍,渔丈人和浣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如今融汇在仪征城“尚义求真”的城市精神中,凝结为仪征城的城市品质,影响且激励着新时代仪征人。

记者 唐超 何宇

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