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07日
大仪镇河北民族村:
触网蝶变 打造“直播+电商”新业态
在大仪镇西北部有一个“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这里总户数不过628户,却有80多家电商,从事电子商务及相关业务人员超1000人。
这里从不缺乏新入局和想入局的人,有人单打独斗闯进电商行当,也有人不远千里前来学习取经。
这里就是大仪镇河北民族村。
“培土施肥”
激活电商经济
走进河北民族村,街道两旁漂亮的楼房,门前已打包好的快递,家中高高垒起的货物,无不向来访者传递着电商发展势头好的讯息。在这里,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如何通过电商发家致富。
一个距离大仪镇区需要20分钟车程的偏远村落,是如何搭上“互联网+”快车,将商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
河北民族村变成“电商村”,要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村党支部书记看准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投资360万元建设电商城产业楼,推出扶持政策,吸引快递公司和电商企业入驻。同时,举办电商业务知识培训班,邀请高校专家讲解电商相关政策和优惠,普及电商运作流程,加速创业者投身到电商经济的浪潮中来。
“前辈”成功经验
掀起创业热潮
“特洛伊毛绒玩具”淘宝店铺经营者吴斌早年在工厂上班,看到村里不少人通过电商经济走上致富路,他也怀着满腔热情投身电商事业。
“开淘宝店肯定要比在工厂上班挣得多,卖玩具我有先天优势,我父母都在玩具厂工作,懂玩具,拿货也方便。”2012年,吴斌从工厂辞职,选择熟悉的毛绒玩具作为开启他的电商之路的“敲门砖”。
一人身兼网店经理、客服、仓管员三个角色,吴斌经营的网店,第一年就获得10多万元收入。“在家里就可以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日子越过越好,很有成就感。”吴斌说,一根网线把商品送进了千家万户,日子也从负债累累到有房有车。
直播自救
撬动模式转型
“不转型就是等死,转了还有机会。”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吴斌的生活节奏,看着淘宝店铺销量逐渐减少,他将眼光投向了电商直播,卖起了“杂款”。
“杂款就是款多量少,但基本上一种一个,对于买家来说孤品才值得收藏。”吴斌介绍,他的直播每晚8点开始,每场2小时,多的时候一晚上能卖二三千件,少的话七八百件,还好直播做起来了,生活能过下去。
越来越多的电商商家开启“直播+电商”模式,但直播新手想要成功卖货并不容易。销售遥控器的王成鑫是村里的电商达人,去年试水直播卖货,销售额超过了1000万元。生意红火,王成鑫却不藏私,无偿分享他的成功经验。“别人找我,我会一对一地教,不收学费,没货源的也可以从我这拿。”王成鑫说,找他学经验的全国各地都有,光当地就有30多个“徒弟”。
在河北民族村,像吴斌、王成鑫这样的电商还有很多,他们使当地的毛绒玩具、遥控器、风鹅、牛肉等产品销售至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