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15日

仪征园林中的水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园林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近人、开怀的感受。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古今中外的园林对水体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一勺则江湖万里”。仪征的园林也不例外,每个园林都离不开水。

在仪征园林中直接以水命名的就有水香村墅,阮元《广陵诗事》云:“汪硗岩堂水香村墅中,有藤花小径、清影轩、东城图画之亭、鹤柴鱼几、听雨廊、小濠梁、梅屿、桂岩、荫远堂及春酲阁、冲澹池馆、欵冬书屋。硗岩仲子文珂,字芝田,有《水香村墅十三咏》。”“清影轩、鹤柴鱼几、小濠梁、冲澹池馆”都与水有关,在十二景中占到三分之一。汪文珂《水香村墅》中写到水的就有“垂钓霜雪天,戴笠经堪里”“长桥卧流水,欧鹭常与盟”“时有坐观者,爱闻拔刺声”“深夜明月移,暗香逗波景”“香光入冲澹,红藕花满地”。一首诗中写到“水”的就有五行十句,可见水香村墅名不虚传。“道光十一年大水后,圯废,惟莲塘数百亩尚存。”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水面确实不小,园名应该说名副其实。园林理水主张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即是因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将水的刚柔、动静、明暗、虚实、急缓之特性,运用衬托、对比、借声、光影、贯通、藏引等理水手法,在造景中,通过洲、岛、堤、矶、岸的形式,组合成多种变化的水景。

仪征园林中的水景多为静水,不流动且平静,给人以宁静、安详、朴实之感,它能客观地、形象地反映周围的景物,如倒影,能增强园林水景的美感及景观效果。这在朴园中最为代表,朴园地处蜀冈之上,水源相对匮乏,多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来理水,“循廊之东南隅,凌波结一楹,榜曰‘水木清华之阁’。阁之左,有轩曰‘秋水读书轩’”“俯视池水,波流潆洄,与饮渌亭相激射,觉无数峰峦,俱在一览”。园内水虽静,但“转而向北,则彝福堂前山之石屏也。屏之东,有过山亭,曰‘可窗’。由亭而登其巅远望,隔江诸山,缥缈云际,令人神怡心旷”。在假山之上可以看到长江之水和江南之山。

仪征的园林还有流动的水源,主要是引濠河、仪扬河及其他河流之水。颜《志》云:吴园“在半湾园东岸,吴步李筑,池台水通内濠及东城图画,颇占城南之胜,后有德树堂”。渔湾亭是康熙年间曹寅于沙漫洲隙地建亭,尝集渔人捕鱼于此。清朝仪征人团升诗:“扬子古名区,西南富烟树。适有水中园,远在濒江路。”沙漫洲在长江与胥浦河的交界之处,直接借用了江河之水,泛舟江河之中,看渔人捕鱼,饮酒作诗,水成为诗人诗兴大发的催化剂。萧园“有远山、长江、大河拥其前,清流急湍绕其侧”,胡宗伯作梅(1653-1718,宗伯指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题联:“初日弄晴红近树,好风吹水绿平畴。”郑方伯昱(1670年进士,方伯是对布政使的尊称)有“远山兼天净,群山入户清”之句。

在明清仪征园林中有意思的是园林主人引江潮入园,每天潮起潮落,不用去江边,在园中就可知潮讯。康熙中期邑人汪燕能筑的也园在猪市街后,有涵洞,通过城河引江潮入。

从仪征历代园林看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园林水景可赏、可游、可乐。大水体有助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形如伞,大而美观。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在仪征园林中最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藕,半湾园“池荷青且翠,新水正弥漫”[宋太宰荦诗《雨中游半湾园留饮》,宋荦(1634-1714),诗人、画家、收藏家,明清时称吏部尚书为太宰],萧园内亦有荷池。仁和王墉《游朴园二十首》之《远香书屋》云:“藕花风过处,心迹喜双清。”张安保在《朴园记》中有“春涧苹花,秋田芡实,陈粢戒洁,酌醴告虔”;白沙翠竹江村“黄犊柳阴眠,藕花浮略彴(石涛《十三景》诗之《耕烟阁》);水香村墅“道光十一年大水后,圯废,惟莲塘数百亩尚存”。有芙蓉,石涛《十三景》诗之《芙蓉沜》白沙翠竹江村“芙蓉虽满岸,来看拍秋潮”。盐运使曾燠《八景诗》也说“桥下千芙蓉,桥上人衣香”。王墉《游朴园二十首》之《水木清华之阁》云:“水木湛清华,芙蓉两度花。”张安保在《朴园记》中说:“芙蓉岸曲,渚水先秋;木犀香浓,禅心亦永。”其实朴园中还有其他水生植物如芦苇和蒲草,张安保在《朴园记》中说“红开菡萏之花,青入葭蒲之叶,则水木清华之阁览其全焉”。这些水生植物有净化水体的功能,也有欣赏之用,还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当然水里不能没有鱼,石涛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诗之《华黍斋》云:“怪石堆古壁,止水投文鱼。”王墉《游朴园二十首》之《饮渌亭》云:“波定知鱼乐,桥平任鹭眠。”金匮钱泳《朴园十六咏》之《宛转桥》云:“宛转复宛转,春来几度经。微吟过桥去,下有大鱼听。”《小渔梁》云:“在昔住渔梁,仙人云已去。春水望桃花,犹疑钓鱼处。”张安保的《朴园记》有“流水一湾,清见鱼跃”。更不用说渔湾亭了。曹寅云:“渔猎咸一途,黠者去其机。我心乐烟水,口已忘甘肥。娄东昔投纶,层波激堆碕。”观鱼、打鱼、食鱼,甚至买鱼、送鱼,《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就有两则记载曹寅进送腌鲥鱼给康熙帝之事。

(节选自邓桂安《仪征园林文化》)